新闻中心

分类>>

什么是治未病?

2023-08-21
浏览次数:143 次
返回列表
  “治未病”的萌芽,中国最早可以追溯至殷商时代,《商书·说命中》曰:“惟事事,乃其有备,有备无患。”说明当时古人就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。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《黄帝内经》,在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中提出: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”,明确了未病先防的思想理念。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:“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”中进一步提出了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理论,即治疗疾病时应考虑可能传变的脏腑,采取措施防止传变,被历代医家视为“治未病”的准则。巢元方著《诸病源候论》记载了寒冷地区民间用灸法预防小儿惊风的习俗。《千金蛋方》中说“上医医未病之病,中医医欲病之病,下医医己病之病。”

  吴氏同生堂认为“治未病”包含三方面的内容:未病先防,既病防变,瘥后防复。

  一、未病先防
  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,做好预防工作,以避免疾病的发生。
疾病的发生,主要关系到邪正盛衰。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导因素,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,邪正的盛衰决定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。因此未病先防就必须从增强人体正气,提高抗病能力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增强正气可以从顺应自然,养性调神,护肾保精,形体锻炼,调摄饮食等方面进行。

顺应自然是指人们要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,主动地采取养生措施以适应其变化,这样才能使各种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节律相应而协调有序,《灵枢》中说:“人与天地相应。”《素问》强调:“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始终也,生之本也。”同时指出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做好养性调神,一是要主动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,二是要积极提高人体自身心理的调摄能力。护肾保精之法除房事有节外,尚有运动保健,按摩固肾,食疗保肾,针灸药物调治等。形体锻炼可以促进气血流畅,使人体肌肉筋骨强健,脏腑功能旺盛,并可藉形动以济神静,从而使身体康健,益寿延年,同时也能预防疾病。


  二、既病防变
  既病防变指患者或者亚健康人群,疾病已经存在,要趁早诊断,趁早治疗,防止其由浅人深,由表人里,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。防止传变包括阻断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。

  1.阻断病传途径

  疾病都有一定的传变规律和传播途径。邪气侵犯人体后,根据其传变规律,早期诊治,阻断其病传途径,可以防止疾病的深化与恶化。治中风于未发之时,尽早防止其并发肢体障碍、语言障碍等病变。再如,目前患脂肪肝的人数日益增多,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,甚至肝硬化,如在发现早期便进行及时治疗,可以阻止其进一步发展,这也是既病防变的体现。


  2.先安未受邪之地
  结合中医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、五脏的整体规律、经络相传规 律等为指导。根据不同病变的传变规律,实施预见性治疗,当可控制其病理传变。


  三、瘥后防复
  “瘥”,是指病愈。患病后疾病初愈,机体正气尚虚,同时邪气未尽,应增强正气,防止疾病复发。瘥后调养不当,有可能旧病复发或滋生他病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中就提到“病热少愈,食肉则复”。

  感冒初愈,病人仍需避风寒、多休息、适当锻炼,以增强机体的抗邪能力,否则可能引起反复感冒,或变生其他疾病。再如,急性泄泻病人经治疗排便次数或排便量接近正常后,若不注意正气的保护,调理不当,容易发展为慢性泄泻,导致病程缠绵不断。肿瘤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身体虚弱,而肿瘤化疗药物和放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,正常细胞也会被杀伤,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,此时可以通过中药或针灸等疗法提高机体免疫力,防止肿瘤转移、复发。

搜索

扫描进入小程序